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金色中港台灣自開闢以來,風俗盛行燒金銀紙,其目的在向天上的神明或陰間的祖先、孤魂祈求賜予幸福,酬謝神恩。如今在神明誕辰及年節等祭典時,仍有信士奉獻的金紙堆積如山,金爐無法消化而由宮廟僱工運至空地燒化。或贏得金錢的賭徒用小卡車滿載金銀紙至祠前燒化,獻給所祈願的孤魂。對於幽鬼,則為避免其作祟而奉獻銀紙。

  關於金銀紙的起源,家禮大成曰:「古者,祭祀只焚幣帛及祝文而已。至漢殷長始以紙代替帛,唐王璵乃用於祠祭。五代時,文設紙銀,以為美觀。夫以紙造為錢銀,亦是明祭用以代帛,似亦無害,俗稱可為幽冥之資。」可知歷史悠久,並代替幣帛給神明等。

  另有獻給玉皇上帝的燈座及高錢,獻給一般神明的解連經、星君、壽生錢、五路財神金、元寶金,獻給太歲星君的太歲錢,獻給神將、神兵的甲馬及金白錢,獻給七娘媽的七娘媽衣,獻給亡者的庫錢、蓮花錢及往生錢,放在墓頭的黃古紙及五色紙,獻給孤魂的經衣,獻給幽鬼的替身、白虎錢、五鬼、及天狗錢等,不勝枚舉。從前有獻給玉黃上帝的盆金、中金,獻給一般神明的玖金,獻給床母的床母衣,今已不採用,有之也極少。上述各種金銀紙,依據吳逸生所說為:清朝時代皆由大陸輸入,日據後始在台灣製造。

  侯德鐘先生報導:民前六年(一九○六)台北有四三家金銀紙工廠,並組織神明會,每年在土地公誕辰舉行祭典,另有一○家左右不參加神明會的小工廠。此等工廠皆以手工製造各種金銀紙,僅錫箔較大的頂極及盆金等向大陸輸入而已。民前三年出版的台灣私法第四篇所載台灣的金銀紙工廠為:北部地區九一家、中部地區三家,南部地區一六六家,計二六○家。其中台北四五家最多,其次台南四四家,新竹二三家,後來也製造頂極及盆金等,已不必依賴大陸。

  中港商人開始製造金銀紙的時期,故老也說日據後始有金銀紙工廠。而苗栗縣志記載:民前一年有六家、民國一年七家、十年增為一八家。竹南庄概況記載:民國二十年有四七家、男工約二○○人、女工約二二○人、在家庭褙紙的婦孺約八○○人、年產金銀紙三九二、一六六公斤、價值二○七、八四八圓,佔工業產品總價值四三七、三七五元的四七.五%(帝國製糖工廠生產的砂糖除外)。其前後幾年間也大致相同,是當時竹南庄最主要的工業,聞明於全台。然而民國三十一、二年間,政府因戰爭實施經濟統制,且為消滅台人的傳統信仰而廢止神廟,禁止燒化金銀紙,並輔導金銀紙製造業者轉業,製造紙袋等紙器之後,金銀紙終於絕跡。光復後恢復經濟及信仰自由,因而金銀紙的產量更勝從前。又此時期以後的政府統計資料,將金銀紙與紙器歸為一類,無從獲悉製造金銀紙的工廠數、工人數、產量及價值,因此依見聞概述。而民國四十年代,製造工廠達二百餘家、工人一千餘人,各家庭的婦女、小孩也會褙紙。產品銷售地區北至宜蘭、花蓮,南至高雄、屏東。後來,各種工業急速發達,工資隨之昂貴,完全靠手工的金銀紙製造業利不及費,以致日趨衰微,民國七十餘年間,很多商人到印尼或馬來西亞設廠,利用豐富的原料及低廉的工資大量生產,採購大陸的產品運來台灣,或在台灣設機器化工廠生產銷售,如今僅存二○餘家而已。

  又中港的金銀紙製造業者尊崇發明紙的蔡倫為先師,並為紀念他的功績而於民國初年組織神明會,同時議決以陰曆十月三日為祭典日。嗣後,每年在神前信筶(ㄍㄠ)選出爐主,輪流主辦祭典事宜。民國七十六年更與紙器製造業者合同,向當局申請許可設立紙類加工職業工會,會員包括業者與員工約八○○人,每年由二○名理監事輪流擔任爐主,主辦祭典事宜。

  金銀紙的傳統製造方法是:完全用手工的一種家庭工業,通常在家庭另闢一室充為廠房,僱用工人製造,或將半成品送至各家庭給婦孺加工一部分,即褙紙之後,載回再處理。所用的原料分為黃色粗紙、黃色薄紙及白色薄紙三種,最初購自大陸及日本,後來使用台灣生產者。材料有錫箔、海菜湖、金藥、紅墨水、藺草及細麻繩等,其中錫箔最初購自大陸,後來使用台灣生產的錫箔、鋁箔及合金箔。又工人分為頭手工、二手工及囝(ㄐㄧㄢ)仔工。敘述其製造程序如下:

1. 斬紙:先在木砧(ㄓㄣ)上堆疊六、七寸高的原料紙,然後左手持刀片按在紙上,右手持木槌敲打刀片截為各種金銀紙的二倍或四倍大等。例如:長三六寸、寬二六寸的原料紙截為四塊、五塊、六塊或八塊。木砧徑三尺餘、厚約二尺,附三支長二尺餘的木腳。刀片長約九寸、寬七寸餘。木槌徑約八寸、長約一尺,附柄。另用竹篾(ㄇㄧㄝ)將錫箔截為各種規格。
2. 褙紙:用破布子樹皮製成的刷子沾海菜糊,粘起錫箔褙在截妥的紙上,每張紙褙二張或四張錫箔。如此,錫箔會黏在上面的紙。
3. 刷紙:用破布子樹皮製刷子沾金藥(槐花、明礬及?(ㄍㄥ)油混合製成),塗在紙上的錫箔成為金色。
4. 當紙:用刻有財子壽神像等圖案的木印沾紅墨水,蓋在已塗金藥的錫箔上。
5. 曝紙:用錐子將約五寸高已蓋木印的紙上端鑽一個洞,貫穿細麻繩之後,展開成為扇型放在空地晒太陽。
6. 旦丁:用錐子將已晒太陽的紙端鑽1個或2個洞,然後每20張分別貫穿紙捻。
7. 磨紙:將已旦丁的紙排列7至8尺長,用木框箍住,然後持鋸片及咾咕石磨平周邊。這時,紙屑飛揚瀰漫室內,環境衛生極差,工人卻不以為意。
8. 截紙:在木砧堆疊6、7寸高已磨平的紙,然後與斬紙相同方法截為2塊或4塊。
9. 縛只:在已旦丁的約20張紙上附一張面仔紙(即已當紙的白色薄紙)之後,用藺草綑為一只,又稱一丁或一百。
10. 縛千:用藺草綑一○只為一千,即一束。
11. 縛支:用細麻繩綑二千為一支。
12. 打印:在磨紙後截開的側面蓋刻有品名及店號的木印,便成為製成品。

  製造壽金要經上述全部程序,天金及頂極省略截紙、縛只、縛千及縛支。福金及刈(ㄧ)金省略當紙、旦丁。補運錢將已當紙的紙一張用白色薄紙,一張用面仔紙包住,然後用紅色紙帶將前者一一包,後者一包放在上面綑一只。大銀及小銀省略刷紙、當紙及旦丁,而將截妥的紙分為二○只,分別在上面附一張以褙紙的面仔紙,然後用藺草綑一○只為一千,再用細麻繩綑二千為一支,打印便成為製成品。

  斬紙及截紙的工人要有熟練的技術,所以稱為『頭手工』。磨紙的工人稱為『二手工』是因為工作較為簡單,亦兼打印工作。其餘褙紙、刷紙等工作,無論婦女或小孩皆可勝任,並稱為『囝仔工』。

  近來,金銀紙因使用機器製造的關係,規格及張數均紛紛不一。例如壽金以一○數張為一只,五只為一支,且用橡皮圈套束,完全失去傳統的風格。

順便介紹有關金銀紙的民間故事三則供為參考:

1. 發明紙的後漢人蔡倫因自己製造的紙滯銷,於是想出一計對妻子說:『我要裝死,你可買一具棺材把我放在棺裡,然後把紙當做錢,放在棺前連續燒七天。』妻子便照他的吩咐去做。七天後,蔡倫從棺裡出來,並對大家說:『我氣絕後被牛頭、馬面兩將軍帶去見閻羅王,在途中碰到很多官員,我便把妻子所燒的紙錢送給祂們。閻羅王命令官員查閱紀錄人在陽間所做善惡的簿冊後,知道我曾在陽間做了許多善事,於是把我的壽命延長,叫我回歸陽間。』大家信以為真,相競燒紙錢給亡者之後,終於流行起來,蔡倫就不必憂慮之的銷路不佳了。
2. 唐太宗在魏徵殺死龍王時,嚇得昏迷。他到陰間的途中。看到很多幽魂在受苦,非常難過。清醒後,就聘請高僧念經,並燒紙錢為幽魂超度。
3. 明太祖在打天下的時期,有一天回到家鄉要掃他母親的墓。可是眾多墓之中,認不出哪一座是母親的。因為母親亡故時很窮,不能築造像樣的墓。於是在每座墓頭各放一張紙錢,並祈求母親說:『如果是您的墓,請接受墓頭的紙錢吧!』果然其中一座墓頭的紙錢消失,終於找到母親的墓。

  上列蔡倫裝死燒紙錢的故事過於荒唐,發明家的蔡倫絕對不做如此狡猾的事,其實是勸世人做善事必有善報。唐太宗燒紙錢給幽魂可謂其意出於改善風俗,因為當時有『埋金殉葬』的風俗,太宗乃想出『寓錢以紙』的方法代替。至於明太祖在墓頭放紙錢出現的奇蹟,不外是他盡孝到的結果。